北京广播电视台 | 城市副中心的润泽新生,再生水的民生征程
2025-09-26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每一滴水的去向与回用都牵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2立方米,不足国际极度缺水标准的一半。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成为破解水资源困境的关键一环。近日,北京广播电视台《美丽家园JING度条》栏目组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探访一座藏身于绿地之下的下沉式再生水厂,揭开“废水重生”的全过程。
这座位于地下的再生水厂深度近20米,占地面积从原来的330亩集约至110亩,相当于节约出二三十个标准足球场的土地资源。水厂整体为长500米、宽200米的地下立方体结构,全部设施位于地下约10米处,地面部分则建成对市民开放的休闲景观绿地,实现了土地功能的高效复合利用。
中国水环境集团孙事昊博士介绍,下沉式设计不仅能有效节约土地,更解决了传统污水处理厂常见的恶臭扰民问题。全流程密闭收集臭气,并通过生物处理技术进行降解,最终实现无异味排放, 保障了周边居民和厂内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污水处理过程也体现出科技与环保的深度融合。污水进入厂区后,经过微生物活性污泥处理,有效去除水中的碳、氮、磷等污染物,随后通过固液分离、深度净化等多道工序,最终产出清澈透明的高品质再生水。这类再生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市政绿化、道路清扫、景观用水、生态补水等城市非饮用水领域,大幅减少了对新鲜水资源的依赖。
北京信通碧水再生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乃彪介绍,该水厂地上部分被打造成开放式的休闲绿地,清水蜿蜒、绿树成荫,成为周边居民日常散步、休闲的重要场所。项目建成以来,5公里范围内新增常住人口约5万人,其中约40%为青年技术人才,显示出绿色基础设施对人口集聚和区域活力的带动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指出,下沉式再生水厂技术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它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与城市建设的无缝融合,既支撑发展,又守护生态,为高密度城市地区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过这类创新实践,正逐步构建起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在这一片区域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共享的幸福。城市副中心的再生水从地下进入到这里的毛细血管,浇灌着绿树红花,也滋润着我们的河湖,让城市副中心变得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每一滴再生水都在为城市副中心的快速发展解渴,但是这并不是再生水民生征程的终点。
随着技术的迭代,再生水未来还将发挥更大的魔力,比如用它产生绿氢成为城市的充电宝,或者利用它的温度,通过水源热泵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暖宝宝和凉宝宝。每一滴被唤醒的水都在悄悄地编织着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图景,而在这一幅未来图景里,清澈奔涌的城市再生动脉也在润泽着你我的平凡日常。
中国水环境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