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水环境集团:再生水构筑城市“第二水源”,为节水型社会注入持续动能

2025-03-24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2025年2月,水利部正式发布我国首部节约用水领域专项报告《中国节约用水报告2023》。《报告》显示,非常规水利用规模持续增加,2023年全国非常规水利用量为212.3亿立方米。再生水成为部分城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可再循环使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破题之钥。在中国水环境集团,其22个省份的项目,10年间共计为世界贡献再生水资源达65亿吨,助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京津冀水资源超载区,北京通州碧水、张家湾、河东三大再生水厂年处理污水约1.1亿吨,再生水回用率100%;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导致的工程性缺水地区,沿南明河上中游布局24座分布式下沉式再生水厂,年生态补水5亿吨;在滨海缺水城市宁波,庄桥净化水厂的再生水正在广泛应用于智慧洗车、绿化浇灌、道路养护……这些场景折射出中国水环境集团推动再生水利用的立体化格局。

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途径。“再生水不是简单的污水回用,而是通过系统规划构建城市‘第二水源’。”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表示。

历时十余年研究出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将城镇污水作为城市稳定的第二水资源、第二绿色能源、第二土地资源,在全国22个省份布局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通过“就近收集、就地处理、就近回用”模式,形成覆盖生产、生态、生活的多场景用水网络。

在大理苍山洱海间,湖畔稻田风光美如画,被网友誉为“邂逅丁达尔光的梦幻画卷”。灌溉渠里的“新水源”就来自环绕洱海的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通过将环洱海收集来的污水集中处理转化为再生水,出水水质达一级A类排放标准,用于超过10700亩的农田灌溉、面山绿化。

这样的再生水生产,每天在中国水环境集团的“地下水立方”中循环上演。

走进成都天府新区第一下沉式再生水厂,地面是集科普馆、湿地于一体的生态体育公园,地下是日处理10万吨的再生水厂。相较于传统污水处理厂,节约了管网、防护用地等,总体投资节省约 30%。再生水每年可为鹿溪河、兴隆湖提供生态补水,同时为天府新区提供市政、绿化、消防等用水,水资源、土地资源、绿色能源100%利用。

“下沉式再生水厂通过分散建厂,相比传统‘大截排’模式,大幅节约了污水收集管网和再生水回用管网的巨额投资以及调水费用,为再生水回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场景。”侯锋介绍。

随着《“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落地,再生水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

每1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相当于节约1立方米清洁水,约减少0.86千克碳排放。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利用潜力巨大。过去城市污水是作为一个污染物来面对,现在和将来污水作为稳定水资源为城市水资源账户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

在“双碳”背景下,再生水循环利用更显价值和意义,既能减少水污染物排放,又能降低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水平,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举措。

2024年底,中国水环境集团碧水再生水厂凭借“推进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及“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势入选国家首批污水处理绿色标杆厂。

当节水成为全社会行动,产业参与者以再生水重塑城市水循环。中国水环境集团以科技创新持续提升水资源承载力,让每一滴水都焕发生机,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水动力”。

【责任编辑:崔红宗 王坤朔】

新闻来源:新华网

原文链接:https://www.news.cn/ci/20250321/faec713106ce484b8cf6a1d408ed098e/c.html?sessionid=-80005044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6 1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