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人民网: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生态活水”书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答卷
2025-03-05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首都北京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州区2025年春季河道生态补水工作已全面开启。
在水资源短缺与生态修复的双重挑战下,通过再生水厂建设与资源循环利用,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生态活水”为路径,助力构建“水城共融”的绿色城市典范。
“治污生金”,北京碧水再生水厂创新解锁水生态价值密码
位于大运河北端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多河富水,但因地处“九河下梢”,一度成为污水的汇聚地。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再生水厂——碧水再生水厂以18万吨的日处理能力高速运转,承担城市副中心建成区80%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服务近70万人口,为城市源源不断输送高品质再生水。
2015年升级改造的原碧水项目,创新采用中国水环境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通过原创技术全面替代国外技术,成为国内首例原地不停产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也成为拥有国内最多下沉式技术的再生水厂。
项目节约2/3的土地,日处理污水量比原来增加近一倍。污水处理设施全部置于地下,地上建成7万㎡水系景观公园,种植近50种花卉植被,形成“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的生态综合体,年减少碳排放7000吨。
清水来了,要用精用好。处理后的高品质再生水100%回用,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环球影城、玉带河、市政绿化、道路浇洒,以及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河北三河电厂稳定的补给水源,每年为北京市节约自来水6500万吨。
核心工程赋能,三大再生水厂构建治水新格局
位于大运河畔的中国水环境集团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2023年建成通水。该项目规划服务人口约21万人,新增污水处理(再生水)能力8.2万立方米/日,实现乡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作为“再生水厂+污泥处置+能源回收”三位一体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链条资源再生示范。
作为城乡融合的生态纽带,张家湾再生水厂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拓展区、环球度假区及张家湾设计小镇,日处理规模4万吨,是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重要节点。项目深度融入大运河文化带保护规划,将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滨河景观绿化和文化遗产保护。
碧水、张家湾、河东三大再生水厂承担北京城市副中心90%污水处理任务,年处理污水约1.1亿吨,再生水回用率100%。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认为,再生水不仅是城市公共服务的资源性产品,还能减少环境治理的财政压力,有助于推动城市走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重塑“水城共融”,助力打造国家级示范
水草依依、野鸭嬉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多的河道,与上游水系连通,为城市局面提供美好宜人的滨水空间。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与水系建设规划》,2025年,城市副中心将基本建成与自身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水务服务保障体系,以水兴城重塑城市,打造水城共融生态城。
目前,通州区再生水利用率达70%以上,为城市运行提供“第二水源”。2024年,全区生态补水总量高达11560.01万立方米,有水河长增加了280余公里。补水区域地下水埋深相较于2023年回升了1.46米,全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大幅减少,严重超采区已全部消除,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朴馨语)
责编:张永生
新闻来源:人民网
原文链接:https://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621609518058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