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模式”:“一地两证”统筹开发,开启资源共享先河
2024-12-12审批模式串联改并联,从完成初步设计到正式开工,仅用30天;土地集约利用新模式,国内首座地上地下统筹开发的再生水厂;采用水源热泵系统,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4500吨……坐落于宁波市江北区的这家下沉式再生水厂,不只是一个民生工程。
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下沉式再生水净化厂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面对“产业发展”与“民生关切”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生的碰撞,宁波市政府以创新为驱动,探索出了一条“地上+地下”的绿色、高效发展新路径,这种创新的“一地两证”模式正在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新方向。
地下治污地上兴业,开创治理新模式
江北区,作为宁波市的老城区,曾长期面临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和工业用地紧缺的双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宁波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地下治污、地上兴业”的综合开发模式,并成功引入中国水环境集团先进的下沉式再生水厂生态系统。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一地两证”——地下空间作为公用和环境设施用地,由政府免费划拨给水厂企业使用;地上空间则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通过“招拍挂”形式转让,实现了土地性质的纵向分层利用。
2023年初,位于江北区庄桥街道的庄桥净化水厂正式投运,这座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的下沉式再生水厂,不仅有效解决了周边30万人的污水处理问题,更通过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推动了新兴智能智造产业园的建设。如今,产业园的20栋大楼已全部封顶,迎来众多绿色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宁波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地上地下统筹开发的模式在国内尚属首例。“一地两证”模式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实现了土地整体绿色综合利用。通过“地上+地下”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共赢的节地新模式。水厂的建设不仅未占用宝贵的地面资源,反而通过“空间置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占地面积较常规地面水厂缩减约50%。项目在规划过程中,政府采用了“一事一议”原则,协调各相关部门克服用地审批等难题,既保障了公共设施的顺利建设,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功让“一地两证”模式在宁波开花结果。
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下沉式再生水厂的投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江北区的生态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厂通过实施“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将处理后的尾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景观绿化灌溉、工业直供水和市政杂用水等多个领域,且已累计为江北大河等河道生态补水超过4500万吨,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推动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绿色办公方面,宁波庄桥净化水厂同样表现出色。水厂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和低碳办公设备,通过采光带、采光孔等设计有效收集利用自然光,降低了照明能耗。此外,水厂还充分利用地下水厂水温稳定的特性,开发了绿色节能的水源热泵系统。该系统通过热泵原理为周边约20万平方米的地上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相比传统能源中央空调节约50%左右能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4500吨。
民生福祉与城市治理并进
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 实现土地绿色综合利用,江北区在位于庄桥街道宁波货运北站北侧的地块,采用“地下建设再生水厂、地上进行产业园开发,地上地下同步、民生与产业并重”方式进行整体开发。“宁波模式”项目亮点在于“地上地下”统筹开发、“一证两用”,通过“空间置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开创水环境治理与土地利用新模式。
对于江北区的居民而言,下沉式再生水厂的建设不仅极大缓解了当地污水处理压力,而且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苏洪虹是江北区庄桥街道苏冯村的村民,他在水厂工作了大半年后感慨地说:“水厂的运行没有噪音和异味,还让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这种创新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不仅解决了区域污水处理不平衡的问题,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它对于资源稀缺、土地价值较高的地区具有极好的借鉴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