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 碧水清波入画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见成效
2024-10-14近年来,洱海流域有效减少了生活垃圾、污水、杂草等入湖污染物,保持了水质干净、稳定。图为工作人员在古生村湖畔清理垃圾。
赵渝 摄
在渐凉的秋风中,沿着青石板路走进云南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倒映在清澈的洱海中,与远处雄伟的苍山构成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
“现在洱海生态好了,村子也变美了,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村民李延芬正在招呼前来投宿的客人,高涨的精气神让她“幸福感”十足。
洱海清,乡村兴。可这个大理人的“母亲湖”曾经也饱受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之苦。为还洱海一汪碧水,大理市掀起了一场“保卫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兴村治湖水为要。近年来,大理市下大力气抓源头、治“四水”(即圈舍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卫生间污水),从根本上阻截农村污水入湖,不仅美了乡村,也净了洱海。
治污从源头开始
“搬迁以前,家里种菜、养鸡的废水直接排进了洱海。”大理市太和街道下末北村村民杜熊军说出了近些年的变化,“洱海划了禁养区,我们也转变了发展方式,现在家里民宿的收入很不错。”
2018年洱海环湖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绿、蓝“三线”,规范保护区内的产业业态,并在合理补偿后对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范围内的1806户居民进行搬迁安置,并给予搬迁群众餐饮、直播、服务经营等方面的就业培训。
通过禁养区划定,如今环洱海129公里生态廊道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修复后的洱海风光,不仅为周边民宿和餐饮带来了火爆人气,更让“保护好洱海”成为村民们的共识。“现在村里还经常组织环保培训,只要有空,我们都会去听。”杜熊军说。
在湾桥镇向阳溪村采访时,记者正赶上科技小院的学生为村民科普“用水习惯”知识。“我们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引导村民养成正确的用水习惯。”科技小院学生陈春燕对记者说。
这幢坐落在洱海支流阳溪边的科技小院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组建,主攻“农村生活污水现状及研究对策”。学生们通过去村民家中采集生活污水并进行污染物浓度检测,从污染成分入手,有针对性地向当地村民科普正确的用水方式,从源头减少污水的产生。
“四个月前,我刚到的时候大家都拉着我做水质测试,随着一月两次的培训和其他项目的深入,向阳溪村的水质越来越好,现在基本没人找我(测水质)了。”陈春燕在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村民的用水习惯和环保意识正逐渐变好。
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也有同感。这几年,他和村里的干部经常入户普及环保知识,“这些年村民们都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垃圾、污水都有了好去处。”何桥坤说。
“四水”全部入管网
走进下关镇太和村崇邑自然村,沿着水杉林下的临水步道漫步,只见各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岸边枝桠摇曳,洱海碧波荡漾,一幅醉人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对于在洱海边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李定早来说,这几年最让他舒心的莫过于家里的污水都有了“精准出路”。“以前家里洗菜洗碗水没地方排,都流到家门口的大街上。”李定早指着家里近些年安装的排污管道告诉记者,现在污水都通过管道流走,家门口干净了,心情也舒畅了。
“洱海附近农户建房时一直有挖化粪池的习惯,但并不规范,圈舍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卫生间污水流入湖泊会污染水质。”太和村党支部书记杨东介绍,2015年起,洱海流域的“四水”都会先进入化粪池,经隔离沉淀后顺着污水管网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尾水通过工艺提升水质,注入尾水塘库经生态净化后,成为各个地区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实现村庄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不让一滴水流入洱海。
截至目前,大理市已建成4352公里污水管网,覆盖了洱海流域9个乡镇、3个街道办。
那么,密布于地下的污水管道坏了怎么修?大理市利用数字化系统来实现长效管护。
“现在可方便了,只要扫一扫就能知道一个‘排水户’的所有数据。”李定早拿出手机扫描家门口的二维码并向记者介绍,不管是修改村户污水处理设备信息还是申报维修,都可在手机上实现快速操作。
“目前,大理市已建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综合管理平台,实施排水户全覆盖排查工作。”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治污管理服务中心张淼介绍。
污水变“废”为“宝”
这些被截住的污水将如何处理?污水处理厂建在洱海周边,会不会影响村民的生活和游客的观感?
“循环可再生理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据介绍,大理市于2018年6月实现了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闭合运行,采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将农村生活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再作为中水回收利用。
在距离洱海边几公里的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空气中闻不到丝毫异味,整个厂区绿草如茵,更没有露天污水处理池,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日处理能力可达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据了解,古城下沉式再生水厂设计处理规模2万吨/天,近期实际处理量达20280吨/天;水厂日产污泥9吨左右(80%以下含水率)。覆盖大理镇区域61个自然村,总服务面积14.7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7.29万人。经过处理净化后的再生水部分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这些经过处理后的尾水也不直接排入洱海,而是通过管道输送,用于生态补水、面山绿化消防和农业灌溉等。
“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噪音大概在60分贝以下,而下沉式再生水厂只有45分贝。”张淼告诉记者,所有的工厂设施都设计增加了隔离罩,使用物理方式隔音、隔臭。此外,再生水厂上方还建设了生态公园、商场等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最大限度优化利用环洱海的土地资源。
目前,这样的下沉式再生水厂在整个洱海流域已推广建成6座。通过污水净化工艺,平均每年拦截各类有机污染物2000多吨。这些污水处理后剩余的废弃物,还会通过沉淀、发酵等工艺成为有机肥进行再利用。据统计,洱海流域已建成27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污水处理过后的有机物已累计生产有机肥、园林绿化肥、园林绿化土、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等系列产品250余万吨。
原文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4/20241014/20241014_005/20241014_005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