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党媒 | 又见海菜花!走进大理,探寻洱海保护治理之道
2022-12-08导 语:
海菜花重现洱海!
近日,云南省最有影响力的党务新媒体之一——云岭先锋《先锋对话》栏目组走进大理,深入洱海流域和相关地区,走访一个个村庄、一个个企业,探寻大理洱海保护与绿色转型发展的共赢之路。
洱海的海菜花又回来了!
过去二十多年间,因农业面源污染、流域生态遭破坏等原因,洱海曾大面积爆发蓝藻,海菜花一度消失。如今,海菜花重现洱海,是对洱海保护工作成效的最好注解。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检测评估,今年1月至10月,洱海水质为优等次,为近十年较好水平。
洱海清,大理兴。11月7日至8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调研洱海保护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他强调,对大理州而言,洱海保护是重要的工作。要认真梳理洱海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明确措施办法,量化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工作,每年都要见到新成效。
本期《先锋对话》,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带你走进大理,探寻洱海保护治理之道。
(建议在Wi-Fi下观看)
作为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村民,你有多久没见过海菜花了?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 李延芬:
得有二三十年了吧,我们小时候,每年一到五六月份,洱海上就开满大片大片的海菜花,白白的花映着蓝蓝的水,特别漂亮,我们经常去摘海菜花做菜。后来,洱海边的村民开始大规模养牛养猪,粪便都冲进洱海里,农田里的农药化肥污染物也流进洱海里。慢慢地,洱海水开始发臭,海菜花越来越少,最后竟然没有了,反而是蓝藻越来越多。1996年和2003年,蓝藻两次大爆发,像绿色的油漆一样漂在洱海上,又难看又难闻。
△海菜花重现洱海(李晋 摄)
如今海菜花重现洱海,请介绍一下洱海水质目前是什么状况。
大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腾鹏:
今年5月以来,洱海湖面上海菜花连片开放,标志着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正在持续改善。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检测评估,从2020年至今,洱海水质评价结果均为“优”,洱海流域27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已有23条达到Ⅱ类水质。2021年,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为1.78米,2022年提高到了2.45米。
△洱海水质持续向好(郝亚鑫 摄)
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难点在哪里?
大理市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 董亮:
以前洱海保护治理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即环保、水务、住建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职能职责有交叉也有空当。这是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痛点。为了实现从“九龙治水”到“合力治水”的转变,州、市两级分别成立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作为统筹部门,协调各家单位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同时对治理环节中的空白点进行兜底,确保治理措施全覆盖。
我们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了面积达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绿化海东面山,建成环湖湿地,封堵城市地下井和苍山十八溪无序取水口,实施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规划。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经过统筹开展,洱海保护治理从“四治一网”到“五项整治”“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循序渐进,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
△大理市干部群众打捞洱海内的杂物(自然 摄)
为保护治理洱海,大理市相关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党组织和党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赵腾鹏:
洱海保护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全方位、多方配合发力。近年来,大理市从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完善流域截污治污体系、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创建美丽河湖、持续提升水体透明度、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实全民治湖等几个方面,全面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工作,力争洱海国控断面水质为“优”,不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
中共大理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尹智:
我们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洱海“清”,通过大力实施“洱海先锋”行动、环洱海党建长廊建设、“一圈一带”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党建示范区创建、“同心圆”城市基层党建联盟体活动大联办、推行“1+X”党员包户制度、建立洱海保护治理一线提拔使用干部机制等,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激发党员干部投身洱海保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引进各类人才助力洱海保护治理,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大格局。
△党建引领洱海保护治理(大理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如何从源头治理,确保“一湾清水入洱海”?
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建军:
洱海曾一度爆发蓝藻,水质急剧恶化,其原因之一便是污水的肆意排放。为截留污水、改善洱海生态,2016年,大理市启动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其中我们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洱海环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挖色、双廊、上关、湾桥、喜洲、大理古城建设了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污水通过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就近处理,与大理市已建成的6座污水处理厂、30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9.99万个化粪池及环湖截污管网共同构建成大理洱海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流域全覆盖,切实有效保护洱海,促进洱海水质持续改善。
△游客在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郝亚鑫 摄)
经过多年治理,洱海的保护工作是否可以看到胜利的终点?水质持续变好的拐点什么时候出现?
大理市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技术组副组长 杨剑平:
这些年,通过实施全域治理、系统治理、规划管控、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等举措,洱海保护治理范围已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了面积达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
尽管洱海保护治理成效逐渐显现,但是要实现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和洱海保护的突出问题,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受气候变暖、来水减少的影响,洱海近两年的入湖水量只有历史平均入湖水量的一半,洱海水体交换周期延长。同时,受限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建设中的保护项目及建成运营的保护项目在资金保障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r1BhrTptT8NpQxvY38LbQ?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