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 | 一改百年治水模式!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从贵阳走向世界

2022-07-14

面向水生态健康,谋划水科技未来。近日,在贵州举行的2022(第四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以贵阳南明河治理的成功实践为例,就如何展现“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为城市水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崭新的路径”为主题进行经验分享。

“贵阳母亲河南明河的治理,不单解决水质、水量的问题,还要系统解决生态安全、生态修复、资源化利用、与城市演进相协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发言

在侯锋看来,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与模式,发源于、原创于南明河的治理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将污水作为城镇稳定的第二水源,进行科学收集处理和高效资源化利用。“我们围绕这一系统技术长期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和实践,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科技项目,走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的创新之路。”

从遇困境到解难题

南明河治理成首个最大城市尺度的创新应用

南明河是贵阳市的“母亲河”,属长江水系乌江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长219公里,其中贵阳市内185公里。20世纪末,随着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南明河水量被挤占,河道污染严重,南明河治理迫在眉睫。

过去常规做法是走传统西方百年来“大集中”到下游建厂的模式,将污水视作污染物收集后长距离输送到下游集中处理,造成河道生态基流不足,自净能力降低,截污沟和末端处理超负荷运行,河道黑臭等问题,陷入“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僵局。

“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统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南明河治理不走寻常路,打破了国内外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惯例。”

谈及原因,侯锋表示,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的1/4,中国的土地资源只有全世界人均的1/3。以南明河为中心的主城区,在人口密度上,每平方公里居住的人数超过香港,在这样一个高度人口密集、产业活跃的地方,不光要进行河道治理,还要站在城市尺度上治理。

10年前,侯锋带领团队历时6个月调研,走遍南明河干支流沿岸,摸清了污染来源,并对南明河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认真系统地研究,首创性提出了“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系统规划治理理念,形成了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创新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发源于南明河、原创于南明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成功创新应用。”侯锋说,通过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技术,节省了土地千余亩,年节省调水费1.58亿元,不仅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而且大大降低了污水管网地下长距离输送渗漏及环境风险等问题。

此外,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在解决邻避效应的同时,还为社会公众创造了福利:如贵阳南明河畔的青山再生水厂把地上空间打造为科普馆和景色优美的休闲公园,不仅起到水环境教育的作用,还成了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走出国门

解决全世界缺水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

侯锋介绍,南明河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治理模式作为国际上首个最大城市尺度的创新应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厂网河湖一体化实践。

现如今,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已成为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五部委推荐的国家绿色新基建升级技术,技术体系被评为世界领先。

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下沉、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有效盘活周边可开发土地等资产”。为水资源利用、减少管网投资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大理等已经先行建成一批城市区域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国家级示范项目,覆盖了水环境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全部应用场景,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侯锋表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不仅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和土地资源的空间利用率,还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不仅是解决中国,也是解决全世界缺地缺水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30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