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湖的3650个日夜:一封写给洱海的情书
2025-11-11“洱海记得每一份努力,哪怕不为人知,母亲湖都会知道。”这句话,来自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团队心底最柔软的坚守。
2015年10月27日,这个特别的日子,他们与洱海的故事悄然开始。十年如一日,他们默默陪伴、静静守护,像呵护一位慈爱的母亲,也像陪伴一位成长中的孩子。如今,站在十年的路口,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记录这些温暖而坚定的点滴时光。

一场与时间的温柔赛跑
2016年4月,洱海环湖截污(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开启了洱海保护的新篇章。

那时的洱海,水质正站在“临界点”上,仿佛一位需要紧急呵护的亲人。项目团队深知,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让未来的治理之路更加艰难。管道铺设不易、预算紧张、与村民沟通需要耐心……面对重重挑战,他们没有退缩。专家团队用半年时间踏勘采集了2000多组数据,像为洱海做一次精密的“体检”;施工人员一步步走完200多公里的管道路线,边施工边解决问题,仿佛在为母亲湖编织一条坚固而温柔的“守护带”。
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机器轰鸣中坚定的身影……都成了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还记得管道检测时,工人们脸上沾满淤泥却笑得灿烂;也记得同事们一次次走进村民家中,耐心倾听、用心沟通。2018年通水测试时,大家像迎接新生儿一样紧张又期待,紧盯着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指标。


终于,在各方支持下,在2万多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提前9个月顺利完工,2019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用心的守护。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母亲湖
如今,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231公里污水管网、14座泵站和1座生态塘库,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洱海的清澈。每天,它们处理着约5.4万吨生活污水,每年为洱海贡献2000万吨清水。至今,累计处理水量已突破1亿吨!


运营维护从来不是轻松的事。烈日下、暴雨中,大理公司的团队始终坚守。雨季尤其忙碌——雨水增多,管网负荷加重,他们必须24小时待命,巡查、清淤、检测……一个个井盖重达百余斤,有同事一天要撬开近50个。那双布满裂口却充满力量的手,见证着他们的付出与坚持。
十年来,他们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时刻:抗疫、防汛、战酷暑……辛苦,却从未退缩。因为他们心中,始终装着那片碧蓝的湖水。
温暖相伴,我们从不孤单
这十年,他们从不是孤军奋战。各级领导的关怀如春风,家属们的理解似暖阳,一直陪伴左右。


项目通过多方合作,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携手,为洱海保护注入了科技的力量。201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考察时肯定了治理成果;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洛桑江村为下沉式再生水厂点赞……这些认可,化作他们前行的动力。
洱海“重生”,幸福满溢
如今的洱海,碧波荡漾,海菜花轻摇,水鸟翩飞。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团队的每个人心里都会涌起满满的骄傲。游客们为洱海的美景而来,更为这里的好生态驻足。
团队中很多成员就生长在洱海边。他们说,现在家乡的水越来越清,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甜。洱海的“重生”,不仅带来了清澈的湖水,也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未来,我们继续相伴
十年,3650个日夜,他们从青涩到成熟,洱海也从脆弱走向坚强。这十年,是创新的十年,是奉献的十年,更是洱海重焕生机的十年。
洱海的风会记得,浪花会记得,那些晨昏交替中不变的守护。十年洱海情,一湾碧水梦。站在新的起点,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的团队成员们,眼里有光,心里有梦。他们将继续用专业、用热忱、用不变的初心,守护在洱海边,守护这一湾碧水,也守护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丽乡愁。
供稿: 大理业务区
中国水环境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