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之畔 十年守护之约】第四篇章 大理洱海的水污染防治之路(1973—2002):从探索到攻坚
2025-09-05洱海,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滋养着大理人民,也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的生态环境曾一度面临严峻挑战。

1996年洱海全湖性暴发蓝藻
水污染防治的初步探索(1973—1990)
在20世纪70年代初,洱海的水质尚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但随着周边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洱海污染问题逐渐显现。1973年,洱海周边的工业开始起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洱海,导致局部水域水质下降。这一时期,洱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污染源的初步识别和简单治理上。
• 工业污染治理:当时洱海周边的工业以小型工厂为主,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政府开始要求工厂建设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初步处理后再排放。
• 生活污水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大理市开始在部分城区建设简易的污水排放管道,将污水集中排放到洱海的边缘区域。
水污染防治的攻坚阶段(1990—2002)
洱海的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洱海的水质逐渐从贫营养状态向中营养状态转变,蓝藻水华问题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洱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 “双取消”,即取消网箱养鱼和取消机动渔船,它们是当时洱海中主要的内源污染来源。
• “三退三还”(经历两轮),即退塘还湖、退田还林、退房还湿地,主要针对洱海最高运行水位1965.69米以内的滩地,共退出洱海滩地总面积为12334.98亩,其中退田还林7274.52亩、退塘还湖4324.84亩、退房还湿地648.36亩。

被取消的养鱼网箱 被取消的小叶螺旋桨
1990年代中期,大理州政府开始从流域治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洱海水污染防治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污染源系统控制—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态改善”的总体思路。
关闭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型工厂,同时要求所有工业企业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种植生态友好型作物。洱海流域的200个村庄建设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建成2座垃圾处理厂,实现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建设多个湿地,如罗时江河口湿地、东湖邓北桥湿地等,总面积达3万亩。
除此之外还有全民参与与宣传教育。让环保教育走进校园,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通过新闻媒体、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洱海保护的重要性,使“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深入人心。
人文背景及社会影响
洱海不仅是大理的“母亲湖”,更是大理人民的精神寄托。在水污染防治过程中,洱海周边的居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洱海周边的居民大多以农业和渔业为生,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洱海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引导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同时,洱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动了大理州的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

洱海志愿服务活动 生态旅游案例:花海农场
洱海的保护治理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守护这颗“高原明珠”的清澈与美丽。

供稿:大理公司 王思婷
中国水环境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