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八闽大地水韵传奇:水城复兴的“福州样板”
2025-07-30“闽水泱泱,绕郭穿城,三十六派烟波。”当诗人笔下的水城风华在岁月中蒙尘,一条名为台屿的河流,正以水光为墨,重写八闽大地的水韵传奇。
福州城枕水而居,百余条内河如碧色经络穿行街巷。可当工业文明的车轮碾过,昔日清流渐成黑臭之躯。内河治理,不仅关乎城市颜面,更牵系百万市民生活——水脉即城脉,清流即民心。
疮痍:被“七彩”冠冕的河流
整治前的台屿河状况令人担忧。这条位于仓山区中部的城市内河,南段仅剩400米长,最宽处只有5米。又短又窄的河道,承受着周边城中村数千户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渐渐成为垃圾成堆的臭水沟,生态功能近乎丧失。由于垃圾堵塞河流,难以实现水体交换,油污在河面折射出虹光,居民们苦笑着称之为“七彩湖”。这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是不敢开窗的夏天、绕道而行的日常和掩鼻屏息的酸楚。这条《闽都别记》中曾倒映星月的河流,已成福州市仓山区18条黑臭水体之一,被生态环境部和住建部列入整治名单。
台屿河南段治理前样貌
破茧:水系治理的科技匠心
2017年,福州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台屿河南段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州市政府引入中国水环境集团,由其负责“设计—融资—运营—移交”(DBFOT)全流程,开启政企共治新篇章。治理的第一步是解决河道“断头”问题。在旧有河道的基础上,中国水环境集团从海峡奥体中心南面至透浦村段进行开挖,新开挖河道达1800米,河底宽度达到12米。整治后,台屿河南段长度达2.99公里,加上北段,整条台屿河总长度达5.3公里。
与台屿河紧邻的海峡奥体中心
台屿河南段治理后样貌
为实现污水不入河,台屿河南段全面铺设了全长3000多米的永久截污管,加上调蓄池、截流井的全方位“配置”,把沿河两侧的污水全部“收入囊中”,实现“晴天无溢流、雨天不倒灌”。在施工中采用了创新的“生态框”技术,在预制的混凝土框内放填碎石,碎石里会自动生长出草,既能扮靓河道,又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形成天然净水层。中国水环境集团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在金港河畔建设日处理5000吨的金山水系调度中心,处理污水回补内河,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如同为水体安装了“地下心脏”,将台屿河从“断头河”变为“活水绿廊”。
中国水环境集团对台屿河的治理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金山片区11条河道(总长38.9公里)协同治理。通过打通台屿河与金港河、飞凤河、阳岐河的水系连接,构建活水网络,实现流域水动力优化。2018年,台屿河被市政府评选为“治理效果最佳5条内河”之首,更成为2019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现场会的观摩标杆,吸引各地专家驻足,助推福州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台屿河公园入口处水系
蝶变:流动的生态长卷
当2018年春风拂过新栽的300株垂柳,台屿河已化身水墨丹青,中国水环境集团以“繁·花·道”为笔锋,勾勒出令人屏息的生态步道。台屿河公园是福州内河综合治理中首个建成的“串珠公园”,于同年五一节前正式向市民开放。随后,公园的硫华菊花海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吸引了大量游客专程前往“寻花”。其“柳岸诗廊”景观与传统园林意境相融合,成为拍照打卡的热点。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9年将台屿河公园列入福州市首批八处内河“网红打卡点”名单,成为城市生态名片。古榕虬枝探向清波,红砖景墙镌刻台屿往事,居民流连于垂柳拂波的岸径间,昔日的“七彩湖”,终成真正的七彩公园。
在台屿河公园散步的居民
福州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宗祠之一陈氏宗祠位于台屿河
共生:人水相逢处,烟火复归来
治理成效终要交由生活丈量。台屿河如今已成为福州的“明星河道”,其治理成效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和维护。
中国水环境集团福建业务区总经理宋卫国表示:“河流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百姓。看到市民重新在台屿河畔散步休闲,享受水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台屿河的清流汇入闽江潮涌,这座2200年水城终于找回最初的倒影。中国水环境集团以科技为刃、匠心为墨,在5.3公里河道上写就的生态诗篇,正随着潺潺水声流向更远方——那里有被治愈的河流,有临水而歌的众生,有关于人与自然的永恒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