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之畔 十年守护之约】第三篇章 大理洱海忧患

2025-07-15

洱海,这颗镶嵌在大理苍山脚下的高原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洱海水质持续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洱海从贫中营养化阶段逐步进入富营养化的初期阶段,洱海状况堪忧。

水量危机:洱海的“干渴”之痛

洱海的水量危机,是其面临的第一大困境。据相关数据显示,1961—2023年洱海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2019年5月份断流河流发生率高达75.9%。洱海的水量减少影响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沿湖生产、生活需水量增加,主要入湖溪流截流引水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部分入湖溪流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洱海入湖水量减少。

生态危机:洱海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一方面,洱海周边的湿地面积大幅减少。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大量的湿地被填埋、侵占,用于建设城市、道路、旅游设施等。湿地的减少不仅破坏了洱海的生态缓冲带,还导致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丧失,洱海生态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洱海的水生生物资源受到了严重威胁。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入湖污染负荷增加,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滥捕、网箱养鱼、围湖养鱼等湖滨带开发建设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土著鱼类及其他原生物种逐渐消亡,生物种群改变,生态系统退化,洱海生态出现危机。

洱海生态系统退化后底栖生物物种减少,底栖生物物种单一,数量少,生物量低,大型底栖生物如螺蛳、无齿蚌已近灭绝,而耐污的水蚯蚓、摇蚊幼虫数量明显增多。浮游动物、耐污种增加,原生物种部分已消失。70年代后,部分清水型植物如海菜花已近消亡,耐污型沉水植物狐尾藻成为优势种,洱海湖心平台“水下森林”已消亡。沉水植物的平均分布下线降到4米,洱海沉水植物总量不足,群落结构简单化。浮游植物种类减少,90年代至今,蓝藻、绿藻变为优势种,土著鱼类减少,外来种占绝对优势,土著种消失或数量极少。渔获物个体趋向低龄化、小型化。

水质危机:洱海的“污染”之殇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洱海水质良好,不仅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90年代以后,洱海水质明显变差,透明度下降,夏秋湖湾蓝藻聚集频繁,水质在Ⅱ类与Ⅲ类之间波动,总体Ⅲ类,已处于富营养化初期。富营养化会引起蓝藻、绿藻等藻类快速繁殖,在水面形成蓝藻水华,湖泊生态服务功能退化。1996年、2003年及2013年洱海大面积暴发蓝藻。

2003年10月,洱海东岸大面积的蓝藻

洱海水质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洱海周边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洱海,加上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残留随雨水流入洱海,导致洱海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2017年,洱海部分污染物年均浓度较2015年上升,其中总磷上升27%,化学需氧量上升11%,总氮上升10%,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上升8%,藻类细胞数上升68%,高锰酸盐指数上升9%。这些污染物的增加不仅影响了洱海的水质,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等生态灾害,严重威胁洱海的生态健康。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对洱海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大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和污水也对洱海的水质造成了压力。2010年起,各具风格的民宿客栈伫立洱海边,大量的资金、人力捧起了新一轮旅游高潮。根据双廊镇政府统计的数字,截止到2013年6月,登记在册的客栈餐馆为207家,伴随2014年热映的电影《心花路放》播出,洱海环线的客栈数量达到峰值。2016年,据双廊客栈协会统计,不包括餐饮店铺,在双廊镇仅客栈就有380多家。

2011年,双廊古镇各具风格的民宿酒店

董孟良 摄

洱海,这颗大理的生态明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相关措施对洱海进行保护治理和生态修复。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25 17: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