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之畔 十年守护之约】|第一篇章 大理洱海溯源
2025-04-18开栏的话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从此把洱海治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15年10月27日,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成立,在这片美丽的水域背后,大理公司团队与洱海相伴,默默坚守,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生态故事。十年砥砺前行,从初入这片土地时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成效初显,每一个日夜都见证了大理公司团队对洱海的深情与担当。这十年,是洱海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十年,也是大理公司不断成长、创新的十年。
如今,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回首往昔,展望未来,我们开设“大理洱海之畔 十年守护之约”专栏,综合展示近十年来洱海保护治理走过的奋进历程,一同走进这段关于守护与希望的旅程,探寻洱海生态治理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点滴故事。”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古时称叶榆泽、昆明池和西二河,因湖形似人的耳朵,后称洱海,白语称“耳稿”,意为下边的海子。
洱海海拔1966m,南北长42km,东西宽3km-9km,水域面积252km²,总容量29亿m³,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8m。湖区年平均气温15.1℃,气候温和宜人。洱海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高原明珠”。
洱海处于扬子准地台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接合部的扬子准地台一侧的丽江台缘褶皱带之鹤庆——洱海台褶束中,即欧亚板块内部三江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接合部。大约350万年前,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洱海地区断陷形成一个湖盆,后因外力不断侵蚀,冰川退缩,水流大量汇集,形成一个湖泊。因此,洱海是一个由于沉降侵蚀而形成的构造断层陷落湖泊,洱海及其以西地区处于“特提斯海”演化史上地质构造的重要转折部位。作为喜马拉雅山脉端点的大理苍山,因洱海断裂的分割,脱离了扬子准地台“母体”呈块状抬升。沿洱海断裂向西逆冲,以“飞来峰”的姿态崛起于海西。在苍山抬升的同时,东侧地壳下降,这一自然演化过程造就了洱海山间盆地。
在350万年的悠悠岁月中,苍山和洱海经历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冷暖交替,洱海也进行着由小到大的演化。因气候转暖,冰盖及冰川退缩,水系得以发育,洱海的生存条件和水环境状况在冷暖交替的历史性演化过程中日益改善,大约距今68万年后才逐渐丰满成型。在距今20万年—1万年间,是洱海水域最大的扩张期,后随着地壳的抬升,水域日渐收缩,形成今天的洱海。
洱海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降水量多集中于每年6-10月。洱海流域水系涉及117条大小溪流,汇水面积2565 km2主要入湖河流,北有弥苴河、罗时江和永安江,南汇波罗江、白塔河,东接凤尾箐、玉龙河,西纳苍山十八溪。
洱海属澜沧江水系,西洱河是洱海唯一的天然出口,湖水从西洱河流出,向西汇入漾濞江后,经黑惠江流入澜沧江。
供稿:大理业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