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
2025-03-18遵义,是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是遵义会议的光辉圣地,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山一水都诉说着革命的故事。它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
在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城市,中国水环境集团遵义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正以科技之力守护绿水青山,以创新实践搭建生态文明与科普教育融合的示范平台,以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引领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遵义故事。
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治水工程赓续历史使命
虾子河曾是湘江支流中的“治理顽疾”,作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如何破解生态难题,写好新时代生态文明答卷。
2018年,遵义市采用中国水环境集团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建成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下沉式再生水厂,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标准,彻底扭转了虾子河“污水横流”的旧貌。厂区地面同步打造市民公园,实现“地下治污、地上惠民”的双重效益,土地利用率提升60%以上。
如今的虾子河畔,曾经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已变身生态湿地,白鹭翩跹的景象重回市民视野。水厂每年提供的900万吨再生水,不仅为湘江干支流生态补水,更用于市政绿化与道路清洗,实现水资源循环高品质回用。地面公园内,晨练的老人、写生的学生、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构成人水和谐的新图景。
遵义征程水务环境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向永刚表示,集团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以科技与创新守护绿水青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项目将以专业尽责的态度,持续为遵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科普课堂赋能生态教育,播撒绿色种子激发环保自觉
春日的遵义,虾子河畔绿柳拂堤,碧波荡漾。近日,中国水环境集团遵义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迎来了一批特殊访客——来自遵义市多所中小学的30余名“环保小记者”。
“原来节水可以从煮鸡蛋开始!”在厂区水环境科普教育馆内,“小记者”们通过AR技术模拟污水处理流程,亲手操作“污水变清”实验装置,更在“生活节水挑战赛”中解锁了40余种节水妙招。
这座占地500平方米的科普馆,以喀斯特地貌水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动态沙盘展示湘江流域治理全景,并实时公示水质监测数据,让抽象环保理念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行动指南。
“小记者”们在水环境科普馆内见证了污水“逆袭”为清流的全过程,用好奇记录下这座“藏”于公园之下的生态堡垒如何守护湘江流域的绿水青山。
这场生动的生态实践课,正是遵义市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以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以红色基因赋能绿色发展的鲜活缩影,正如当地百姓所言:“这里既是水生态科技展馆,更是一堂没有围墙的思政课。”
党建联盟破解治水难题,红色引擎驱动长效治理
作为中国水环境集团在黔重点项目,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态治理。面对喀斯特地貌渗漏、管网老化等治理瓶颈,厂区党支部创新构建“产学研党建联盟”,定期组织“党建+技术攻坚”专题研讨,党员技术骨干牵头建立“水质在线监测党员岗”,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党员先锋队还深入社区开展节水宣讲,将水生态保护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积极举办公益活动,惠及当地居民。
近年来,集团贵州业务区党支部充分利用遵义的红色资源,与当地各级党组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走进再生水厂,通过参观水厂、聆听治污历程,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内涵,学习“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遵义会议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动力。
当地居民感慨:“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遵义会议的初心。水厂不仅治好了河水,更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
从“治污利器”到“科普课堂”,从“红色引擎”到“民心工程”,虾子河再生回用水厂正以科普教育为纽带、以党建引领为引擎,用红色精神重塑绿色发展逻辑。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生态保护意识更深入人心。当“小记者”们的研学报告化作千万家庭的环保行动,新时代的遵义故事,正在碧水清波中续写更为壮丽的新篇章。